中新網
分享到:

(尋味中華 | 文博)哈尼族服飾:用針線繡出來的“史書”

分享到:

(尋味中華 | 文博)哈尼族服飾:用針線繡出來的“史書”

2024-01-19 12:31:04 來源:中新網
“云歸和處——云南哈尼族服飾展”正在云南省博物館展出。圖為展覽中的哈尼族支系碧約人服飾?!≈行律缬浾?李嘉嫻 攝“云歸和處——云南哈尼族服飾展”正在云南省博物館展出。圖為展覽中的哈尼族支系碧約人服飾。 中新社記者 李嘉嫻 攝

  (尋味中華 | 文博)哈尼族服飾:用針線繡出來的“史書”

  2024年01月09日 10:59 來源:中國新聞網

  
大字體
小字體
  

中新社昆明1月9日電 題:哈尼族服飾:用針線繡出來的“史書”

  中新社記者 韓帥南

  “哈尼族沒有文字,但他們在自身的衣服上繡出了天下事?!?/p>

  近日,“云歸和處——云南哈尼族服飾展”在云南省博物館展出。該館副研究館員李紅宇告訴記者,哈尼族服飾可以說是“用針線書寫的史書”。

  將本民族的歷史文化“穿”在身上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?此次展覽中有120余件(套)哈尼族各支系服飾、銀飾、染織繡片及生活用具亮相,據李紅宇介紹,從服飾款型、色彩,到配飾、繡飾圖案,哈尼族服飾折射著該民族的遷徙歷史、地域特征、內心情感等豐富信息。

  “以哈尼族支系碧約人的長衣為例,其背部的圖案記錄著哈尼族上千年來的遷徙歷史?!崩罴t宇介紹,長衣上紅白黑相交的曲折排列線,表明哈尼族南遷過程中崎嶇的道路,另兩條弧線則代表紅河和瀾滄江。

 

  據哈尼族長篇遷徙史詩《哈尼阿培聰坡坡》等歷史文獻記載,哈尼族源于北方的古羌族群。后因氣候變化、生計、戰(zhàn)亂等原因,其先民逐漸向南遷徙,抵達今天的滇南紅河、瀾滄江、哀牢山和無量山一帶的山區(qū)。

2023年9月23日,豐收時節(jié)俯瞰云南紅河哈尼梯田稻浪滾滾(無人機照片)?!≈行律缬浾?李嘉嫻 攝2023年9月23日,豐收時節(jié)俯瞰云南紅河哈尼梯田稻浪滾滾(無人機照片)?!≈行律缬浾?李嘉嫻 攝

  據史料記載,哈尼族先人在1300多年前南遷定居哀牢山后,與世居于此的各族民眾一道創(chuàng)造了獨特的山地梯田奇觀,繼而構建出以森林、村寨、梯田、水系“四素同構”為特征的農業(yè)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。分布于哀牢山腹地的紅河哈尼梯田,正是哈尼族梯田農耕文明的典范。2013年,紅河哈尼梯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。

  哈尼族不同支系的著裝風格正是其獨特文明的體現(xiàn)。譬如,哈尼族最古老的支系奕車人喜穿黑色多層衣,正是層層梯田的摹形,而且奕車人以多衣為美,里外套穿可能多達十余件;碧約人的頭巾有黑色線穗垂掛于背部,象征一直向南的遷徙路線,頭巾上銀泡裝飾的樹花,寓意“山花開放,春臨備耕”,其長衫無扣,方便隨時拔寨南遷。

近日,展覽中的哈尼族支系愛尼人婚禮裝吸引參觀者?!≈行律缬浾?李嘉嫻 攝近日,展覽中的哈尼族支系愛尼人婚禮裝吸引參觀者。 中新社記者 李嘉嫻 攝

  “太美了!”展覽現(xiàn)場,一件繁復華美的哈尼族婚服引起不少觀眾的贊嘆。遍鋪彩繡、綴滿銀泡的禮服上,日月、蕨草、銀魚等象征幸福吉祥的圖案彰顯服飾的隆重和對新人的祝福與祈愿。

  童裝、少女裝、婚禮裝、成年裝……服飾的更換是哈尼族女子一生中不同階段的重要記錄。

  大多數(shù)哈尼族兒童的裝束簡潔大方,佩飾較少。當哈尼族女子長到十五六歲,便開始用精美繡片和華美佩飾作為裝飾,宣告少女時代的開啟。生兒育女后,銀飾逐漸減少、色彩轉素,追求莊重、樸素、實用。邁入老年、兒孫滿堂的女性,會戴上象征一生圓滿的壽帽或銀飾。

圖為展覽中的漢苗女節(jié)慶裝(左一)、壯族女裝(左二)、傣族花腰傣女裝(右二)、彝族女裝(右一)?!≈行律缬浾?李嘉嫻 攝圖為展覽中的漢苗女節(jié)慶裝(左一)、壯族女裝(左二)、傣族花腰傣女裝(右二)、彝族女裝(右一)。 中新社記者 李嘉嫻 攝

  “一個母親生了二十四個子女,傣族從腳趾生,他們住在江河邊……瑤族從鬢發(fā)生,他們住在森林里……哈尼人從肚皮中間生,他們住在半山腰……”如同《奧色密色·哈尼族民間創(chuàng)世史詩》所記述,如今的哀牢山梯田上呈現(xiàn)出傣、壯、彝、哈尼、瑤、苗多民族垂直分布、共居一山的景象。

  據著名哈尼族文化學者白永芳的考證,一部分哈尼族愛尼人在與漢族、拉祜族的長期交往中,“研發(fā)”了帶有混合文化特征的“改新”服飾——愛尼婦女的頭飾形制介于當?shù)貪h族和拉祜族婦女的傳統(tǒng)頭飾之間,下裝改為長褲,外加一塊略加裝飾的圍腰。

  “將此次展覽取名‘云歸和處’,一是因為哈尼族古稱‘和泥’,二是因為哈尼族與自然和諧共生、與各民族和諧相處的特點?!崩罴t宇說,哈尼族用一針一線在衣飾上記錄神話、歷史和生活,其服飾是哈尼族隨身攜帶的“文化史冊”。(完)

【編輯:孫亭文】
《中國新聞》·大美新疆
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[網上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(0106168)] [京ICP證040655號] [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] [京ICP備05004340號-1] 總機:86-10-87826688
制作:中新社新疆分社  技術支持:0991-8557237  新聞熱線:0991- 8550318 / 8556479  
Copyright ©1999-2024 china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